欢迎来到厦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厦门红培教育科技研究院),我基地依托福建各党校、高校、知名企业等教学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400-8656256 / 13559230798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心得

“厦”海泛舟寻真知 “门”理导航指迷津——工作室核心成员赵丽华学习心得

       11月4日,在厦门最美的季节里,我有幸与商丘市培文小学的余静校长,工作室核心成员李玮珩老师以及工作室主持人黄懿老师一同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活动”。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交流活动,我思绪如织,每一缕都缠绕着难以言说的激动与期待。     两年一次的观摩交流展示活动无疑是小学数学上的最高盛宴。届时,来自全国各地32个省市的优秀教师代表将现场授课,这是疫情后,恢复线下的第一次展示活动!亲临现场的专家评委更是小学数学界的泰斗人物----吴正宪、王永春、马云鹏、巩子坤、贾振东等老师,这次活动将在厦门工人体育馆,海沧体育中心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我们是在海沧体育中心分会场聆听‌了16位老师的现场课堂!

       听完课后的最大感受就是:课课有亮点,节节都精彩!参赛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超强,他们对数学公式的精准把握,解题方法的深刻洞察,化繁为简、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着实让人敬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他们的课堂都采用主题式学习,构建了“真情景、真问题,真探究”的教学模式。让我再次体会到上好一节好课有多么不易!其中,我对山东宋志威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记忆犹新,想以她的课为例,具体谈谈我的想法!01驱动问题变“给予”为“内生”,促进数学意识生长    本节课伊始,宋老师通过自行车的转动装置引出圆的动态定义,接着通过一段“自行车的发展史”视频,让学生经历“现象---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洞察,将问题关键聚焦在了“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一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还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背景。同时,以此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02探究过程变“演示”为“实验”,促进数学方法发展  研究“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一问题,方法有很多,宋老师以“自行车里的数学”为主题进行主题式学习设计,一方面关注主题内容的一以贯之;另一方面也关注研究方法的一以贯之。以“圆的认识”为始关联到“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相关知识,都可以运用“猜想一实验一结论”这一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03“沉浸式”文化渗透,传承优秀文化     本节课从车轮滚动中开始感受“圆,一中同长”,到通过用直尺画半径的方法画圆感受“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再到用直尺自制圆规和圆规画圆,感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融入式的数学文化渗透,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用思辦的数学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

       每一场活动后,专家组老师都会逐一进行评课,评课环节分为教师自评、专家点评、现场教师提问三个环节。首先,授课教师深度剖析自己团队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及亮点;其次,专家组老师针对本课,结合新教材提出的育人方向指出本课的优点和需要整改的细节;最后现场老师随机提问,现场教师可向专家评审组或授课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一股浓厚的学习气氛,教师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及时记录着重点知识,专家老师热情洋溢地讲解,不时穿插着趣味性的内容,让整个会场充满欢笑与轻松。

       通过三天的观摩交流展示活动,让我深刻的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热情,希望自己能紧跟优秀教师的脚步,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打磨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数学课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 “厦”海泛舟寻真知 “门”理导航指迷津——工作室核心成员赵丽华学习心得 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本文链接:http://www.xmhspx.com/xd/6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CR15307966019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