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色人物--刘忠瑶
刘忠瑶,又名亚瑶,1924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六都佛堂前(今坂东镇坂中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2月于溪东小学(即闽清县第二实验小学)毕业;1940年7月于文泉中学(即闽清县第二中学)毕业,当年被溪东小学(后改称忠贤小学)聘为教员。1942年秋,考入南平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创办《南痕》刊物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5年秋,考入福建学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8月,闽浙赣省委“八.二八”会议后调入中心县委工作。10月,中共闽清县委成立后任县委书记,以麟洞山头为据点开展武装游击斗争,同时深入开展农村平原工作。1948年3月16日发生“麟洞惨案”,脱险后赶赴南平联络点向上级汇报。4月,因“城工部冤案”在南平樟湖坂牺牲,时年24岁。 1956年,“城工部冤案”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自幼奋发求上进 刻苦勤勉图报国
1924年,一个晚秋的日子。演溪两岸田野上,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晚稻,刚刚打下的稻谷黄橙橙的带给人们收获的喜悦。这时,从佛堂前的一户农家传来一个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已经四十五岁的农民刘陞啓的男孩诞生了,农家夫妇喜得贵子,一家人欢天喜地。父亲为儿子取名忠瑶(别名亚瑶)。瑶,意为美玉。夫妇俩倍加珍惜,母亲更是呵护宠爱。一个农民家庭,香火延续、后继有人,生活的希望犹如拨云见日,光明在前!
亚瑶的父亲祖祖辈辈以农为生,他们为家园、为子孙,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织传家、生生不息。为了挣脱命运枷锁,在亚瑶八、九岁时,父母用血汗钱送亚瑶进入溪东小学上学,他聪颖好学、刻苦勤勉、自幼奋志、力图上进,不负父母期望。有一天,亚瑶的父亲和木匠正为如何建造正房与厨房楼道拐角犯难时,亚瑶提出在90˚内角处加装一块等腰三角形地板。这样,原先因狭窄而显局促的压抑感立即豁然开阔而通达。虽然只是一件小事,足见少年亚瑶灵动的秉性。小学毕业后,继续升入文泉初中。他念念不忘父母养育栽培之恩情,感念之余,心存不安。他在一个初中时的暑期文稿中记述:在放假后几天,正当田野热闹之际,即是早谷收获之时。父亲以农为业,在田刻苦割稻……那时只是怨着天空的炎日,差不多满身皆汗如雨般乱滴,几时才得歇息。父亲之苦痛更不多谈,更加年老,都以此血汗换些米谷,才有到此求学的机会,想起真觉惭愧…… 亚瑶读书认真勤奋,语文、英语、数学成绩都名列前茅。他待人诚恳,不苟言笑,富有正义感,同学们都很敬重他。有一次学校的早餐,稀饭不见米,大家都拒吃。包饭头串通校长大骂学生。在班上校长指名学生站起来一个个回答“为什么不吃饭”,校长问一个同学,他支吾着答不出来,被打了一巴掌。当问到亚瑶时,他沉着机智地说:饭太稀,我们怕尿多影响上课所以没吃。校长无奈,强迫同学们去吃,可是大多数同学都躲了起来,以示抗议。
亚瑶就读初中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全国开展大唱抗日救亡歌曲,音乐老师指定亚瑶领唱,他认真学习,唱准节拍,引导大家唱好。所以文泉中学歌咏队每到一地演出,都很受群众的欢迎。正是受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当年堂兄刘俊毅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在他心田里播下革命火种的影响,亚瑶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逐渐形成。此时亚瑶即以敏锐的思想意识思考着如何能成为一个“替国家服务”的有为青年。他在《怎样才算是一个有为的青年》中写道:
中国国步之艰难,于今算是空前未有的。随着中日国际恶化,中国民族地位的危险益形深刻了,外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内遭天灾人祸的压迫,渐到了沦亡之途,国家大势岌岌可危。而我们青年处此非常时期内,不能不有所觉悟,赶快养成才识,好替救亡图存!
我们要想做个有为的青年,必先吃过一种重大的苦痛,因人们未经受过痛苦的便不知做人,不知做人便不会替国家服务。如何能成为一个有为的人呢?反之,受过苦痛的便知做人,知道做人便会替国家出力,而成为一个有为的人。古人说“劳而后获”真是不错的。但是要知道做人必先准备做人的工具:研究学业、锻炼身体、修养品格。
1940年7月亚瑶初中毕业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残酷阶段。1941年—1942年日寇铁蹄践踏福州,亚瑶中断了继续升学。这两年,他受聘溪东小学任教。1942年秋,亚瑶通过努力,考入南平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负笈求学,学业斐然。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勤奋,而且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得到广大同学的拥戴,被推选为班长。他组织同学一起创办《南痕》刊物,亲自参与撰稿、编辑、刻字、刊印等工作。
亚瑶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的记事有:冬日坚持洗冷水澡以锻练身体和意志品格;生活学习和个人收支账目;对事件、要闻的分析和评论以及对自己的自省和自勉。日记展现了他简朴而勤奋的一面,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和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突出的是强烈的反抗日寇侵占国土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英汉辞典》第545页和547页中,以其激愤的民族情感用毛笔饱蘸红墨水留下模仿民族英雄岳飞“还我河山”墨迹和“打倒日本”字句,表达热血青年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手捧亚瑶当年使用过的《英汉辞典》,翻看着书页中殷红的遒劲字迹,不难想象,一个仅凭日记不足以抒发一腔为救亡图存而澎湃着热血的青年,如何提起毛笔,违反不在字典上涂写的常规,为我们留下这宝贵的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喷发!
以上就是关于 福建红色人物--刘忠瑶 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本文链接:http://www.xmhspx.com/hw/hum/1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