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厦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厦门红培教育科技研究院),我基地依托福建各党校、高校、知名企业等教学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400-8656256 / 13559230798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 红色历史

连江---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块神奇的红土地被誉为辛亥革命策源地、闽东土地革命的核心区、福建省重点老区县。连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了大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的革命斗争,为推倒“三座大山”,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称誉,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增添了光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等直接指导下,健全了党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成立了县、区、乡、村四级红色苏维埃政府,连罗苏区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与福安一道成为闽东革命的中心,为闽东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连江具  一、连江县是福建省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县份,至1933年10月成立中共连江中心县委时,党员人数达500人。连江早在1926年4月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连江特支解体,少数党员转入地下隐蔽活动。1929年1、2月,中共连江镜路、城关支部相继建立,由此揭开了连江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

  早在1925年9月6日,共青团福州地委领导人方尔灏在给任弼时的信中汇报说:“连江已有三人可以组建支部。”经团中央批准,共青团连江特别支部成立。1926年3月下旬,根据党中央指示,先整顿团地委,然后从团组织中吸收部分优秀分子转为党员,方尔灏、严明杰等17人第一批转为共产党员。4月,在共青团连江特支基础上,中共连江特支成立,隶属中共福州地委领导。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连江党组织遭严重摧残,只有马鼻党小组转入地下隐蔽活动。

  1928年7月3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召开紧急代表会议,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在闽海道以福州为中心,应由日常斗争中扩大党和群众的组织,向福宁府及闽清、永泰、连江、长乐、古田发展。”1929年1、2月间,中共福州市委贯彻省委的决定,派在福州大庙山中学读书的连江籍学生党员郑厚坤、黄应龙、梁仁钦等利用寒假时间返回连江开展革命活动,发展杨而菖、郑厚清、陈祥榕、杨惠、黄茂雄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分别组建镜路、城关党支部。

  1929年5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全委会议作出关于《福建政治现状与党的工作总方针》的决议。将全省分为6个区,福州区以福州为中心,福州附近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属之。发展连江等县党的组织。杨而菖、郑厚清、黄茂雄、黄应龙、郑厚康等中共党员在福州、连江等地中学毕业后,陆续到镜路、透堡、官岭、定海等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合法身份从事党的秘密活动,引导进步青年参加群众组织,如互济会、农民协会、读书会等,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兴起积蓄了革命力量。1930年10月,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影响到连江。中共福州市委(行委)派组织部长陈宗远到连江,主持召开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精神,检查指导连江工作,把党团组织合并成立“连江县行动委员会”(行委)。11月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福州、连江。福州行委改为中共福州市委,连江行委改为中共连江县委。从此开始领导连江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

  二、连江是土地革命时期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闽东(连罗)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由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郭滴人、邓子恢、曾志以及陶铸、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指导下创建发展起来的。

  (一)邓子恢直接指导连江透堡等地开展秋收减租抗债斗争。1931年4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目前福建工作决议》指示,“在福建党工作的转变,要经常地从领导群众斗争中,使党组织巩固起来。……把同安、安溪、连江等县委改为特支(特别支部),并整顿起来。”5月,原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邓子恢以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身份到连江,根据中央4月来信精神将中共连江县委改组整顿为中共连江特支。10月,邓子恢第二次来到连江,与杨而菖一道主持召开中共连江特支扩大会议,传授闽西苏维埃运动经验,决定在透堡、定安、东湖3个乡村开展以“五抗”(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斗争为中心的秋收减租抗债斗争。接着,邓子恢与杨而菖回到透堡,壮大农会组织,成员达到四五百人;在杨氏宗祠召开农民议租大会,通过“二五减租”方案,规定了4条:1、减租二成;2、进出一把秤;3、按实除皮;4、大家一条心。会后,农会成员分头串联,发动群众开展减租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在闽东各县影响颇大。邓子恢还巡视检查了定安、东湖、青塘等地减租斗争情况,编写《工作方法》小册子,培训党员干部。1931年12月,面对地主民团的猖狂反扑,透堡农民在杨而菖领导下举行震惊闽东与福州的透堡农民暴动,与地主民团武装巷战三天三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掀起了连罗苏维埃运动风暴的序幕。

  (二)陶铸亲自领导中共连江党组织成立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13支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迅猛发展成为闽东红军的中坚力量。1932年1月,陶铸接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点燃了连罗地区武装斗争的烈火。4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红军主力会攻漳泉给厦门、福州两市委的信》,要求“火速派遣大批干部到那些农民斗争特别发展的地方去(如长乐、福清、连江、莆田、仙游等),发展这些地方的农民斗争与游击战争。”陶铸带着中共连江特支书记杨而菖,在他与邓子恢的引荐下,杨而菖在漳州红楼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当场领受毛泽东亲口传授的游击战术“十六字”口诀。5月15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党必须坚决的领导正在猛烈开展中的邻县农民斗争,……连江、福安两县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去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

  “5·15”会议后,中共连江特支在马鼻东川报国寺秘密召开扩大会议,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秘书长曾志亲自到会指导,决定立即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武装队伍、党的工作应由平原转到山区和边区的方针,把参加透堡暴动失败后分散在福州泛船浦等处隐蔽的骨干召回连江成立游击队。福州中心市委6月2日向中央报告说:“连江游击队在开始组织,市委已派人指导,并供给一些武装作本钱。”经过周密准备,成立了特务队,在官坂一带发动农民进行小规模的暴动。6月11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向党中央报告说:“连江游击战争可说已发动起来,五天前发动了收缴民团税局枪械(在官坂)。”6月29日,在陶铸亲自领导下 ,“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第一支队”成立,这支游击队后来当地群众也称作“闽东工农游击第13支队”。 1932年8月,陶铸兴奋地向党中央报告说:“尤其是最近连江游击队的发动……福安、莆仙游击队的扩大,开展闽东闽中游击运动初步实现了。”年底,在连罗交界的山面区又成立了“连江工农游击第九支队”, 活动于剩头、巽屿及松山等连罗交界沿海地区。1933年6月之后,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又陆续在连罗地区的石别、河阳、巽北、马透、前屿(下屿)、颜岐等地建立地方游击队。1934年1月3日,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透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各支地方游击队统一整编,建立连罗正规红军队伍。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连罗)13独立团” 在透堡寺厅宣告成立,团长魏耿,政委陈祥榕,参谋长陈元,下辖两个连,一个特务队,全团200多人枪。红13团成立后,建立了正规的军事编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成为连罗地区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队伍,为连罗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打击敌人、保卫苏区和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创造了条件,写下了地方红军战斗史上辉煌的一页。

  1934年3月3日,闽东(连罗)红军13独立团转战连罗沿海,打通了连罗沿海至福安苏区的海上交通线,又成立“闽东红军连罗海上游击队”。此时闽东苏区三支红军海上游击队,以连罗红军海上游击队战斗力最强,影响最深远。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司令的叶飞同志把红军海上游击队称作我人民海军的前身。他指出:“真正说闽东苏区与其他苏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有海上游击队,唯一的只有闽东这个地区有海上游击队。”“最早的海上红军和游击队可以说就在我们(闽东苏区)这里”。9月底,叶飞到丹阳山区庄里村主持召开会议后,红13团800多人,枪六七百支,编为8个连,开赴闽东,在宁德支提寺与福安红2团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辖3个团,1个特务连,计1600多人,940多支枪。红13团开赴闽东后,连江县委又抽调苏区17队地方武装组建红军独立营,营长张锦文。11月,红军独立营扩编为闽东红军西南团,辖5个连,500多人枪。当时,《福建民报》曾刊登蒋介石“歼匪”电令称:“闽东军事发展迅速,日来突飞猛进,为向所未有……”。

  1934年冬至1935年春,连江党和人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经过紧张的策划,对我苏区全面“围剿”,施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闽东独立师红3团(原红军13独立团)在叶飞、范式人带领下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1、2月间改编为新四军3支队6团奔赴抗日战场,并屡建奇功,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劲旅。解放军陆军第20军、第24军,其前身即为在连江与福安诞生的闽东工农红军13独立团和红2团。著名京剧、电影《沙家浜》就是以吴立夏等36位新四军伤员(其中连江籍战士2人)为原型,以他们的抗日斗争史实为题材而创作演绎的。

  (三)连江是闽东地区最早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且坚持时间最长。1933年2月,中共连江县委根据福州中心市委《全党动员去发动和开展春荒斗争》的决议,号召广大贫苦农民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粮食、度春荒,一个以打土豪、分粮食为主的群众运动在连罗各地风起云涌,呈现出“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共产党队伍来”的新局面。同年3月,在畲族聚集地洪塘村(今属长龙镇)成立全闽东11个县份最早的红色政权---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8名,主席林嫩嫩(烈士),设肃反、军事、文化、粮食、土地、财政部等。下辖:山面区革命委员会,主席林茂淦(烈士);洪塘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兰礼义。“革委会”在第一号布告中庄严宣告,革命委员会是“贫苦人自己的政府”。9月,透堡解放,成立了全闽东地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3日,在透堡召开连罗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林孝吉(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执委、中共连江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下辖6个区苏、296个乡村苏维埃政府(其中含现属罗源的9个,现属闽侯的13个乡苏维埃政府)。县苏政府机关内设土地、粮食、财政、交通、宣传等五个部的办事机构,分工进行各项工作。山面区苏维埃政府由原革命委员会改制成立,区委书记兼区苏主席梁仁钦;三区政府在浦口(含东岱、晓澳),区委书记黄茂雄,区苏主席林青玉;四区政府在潘渡陀市,区委书记谢长禧,区苏主席陈华内;五区政府在新洋(丹阳),区委书记陶仁官,区苏主席周孵仔;六区政府在透堡,区委书记杨兆恩兼区苏主席;七区政府在官坂,区委书记吴家鲜,区苏主席林烈姜;八区政府在颜岐,区委书记颜章喜兼区苏主席。

  在连罗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的基础上,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胜利召开,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下辖连江等6个县苏政府,42个区苏政府。闽东苏区(包括连罗)的创立,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引起了他们的极大恐慌。1934年12月8日,《福建民报》惊呼:“闽东匪祸之深,实不下于闽西各县,而其中尤以福安、连江、罗源、霞浦各县为甚。”从这一反面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崛起于连罗的惊天动地的革命规模之巨大,影响之广泛。

  (四)曾志指导下的连罗分田、分地运动如火如荼。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分得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的梦想。中共连江县委在领导透堡农民减租和暴动斗争中已经注意到满足贫苦农民的经济要求,以达到发动农民参加并支持革命的目的。党领导的“五抗”斗争、打土豪分粮食斗争也与土地革命紧密联系起来。

  1933年9月,杨而菖率游击队解放透堡后,在全闽东地区率先成立了乡、区苏维埃政府,并派出林孝吉等重要干部赴福安柏柱洋向曾参加过闽西苏区分田斗争的曾志取经,起草制定了《分田纲要》,以透堡为试点,摸索经验指导连罗两县分田运动。1934年1月以后,全闽东地区(连罗)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田运动。闽东党和苏维埃政府委托曾志主管这项工作,连江由林孝吉主持分田。按照曾志指导起草的《分田纲要》,参照闽西苏区分田政策和做法,结合连罗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分田政策和规定:(1)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地主和反动派的家属分坏田,反动逃亡地主不分田,富农分的田比地主稍好些;(3)中农、贫农以原耕地为基础,按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分一份好田;(4)对红军家属另给予一定照顾,烈属分双份;(5)汉畲两族同等对待;(6)另抽部分好的土地给红军作公田;(7)森林归政府。按照这些原则,连江有128个乡分了田,并召开了庆祝分田胜利大会。这场分田运动的规模,正如曾志1984年1月14日向胡耀邦同志报告中所述的:“全区分田的地方遍及福安、柘荣、宁德、霞浦、连江、罗源等县”。至今福建省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份完整的连江县第六区《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分田户(共143户)籍簿》(1933年11月)及《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土地证(附册)》,为全闽东保存最完整的分田手册,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在分田基础上,县苏政府还颁布妇女解放6条政策及禁烟(禁抽鸦片)禁赌、禁盗、禁杀耕牛、禁粮食出口等项法令,同时,兴办消费合作社、学校、医院等,这一系列革故鼎新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场土地革命,打破了连江及闽东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成为全国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连江人民为闽东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一)主动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火线接受抢救伤病员的重要任务,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策应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7月6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先后攻下长汀、连城、永安、大田后,挺进闽中。7月29日,在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掩护和配合下攻克南平樟湖坂,渡过闽江。按原计划,先遣队渡过闽江后应向北挺进浙西,但中革军委突然改变计划,电令先遣队占领古田水口,相机威胁、袭取福州。8月7日,先遣队进攻福州未果。8月9日,当先遣队转移到北峰岭头(邻近连江)附近时,受到敌步兵、炮兵、空军的夹击,伤亡七八百人,遂向连江方向转移。中共连罗县委及其领导的闽东红军13独立团及时赶往桃源联络、接应,使得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潘渡陀市苏区。连罗县委和红13独立团在火线接受抢救伤病员任务,立即在沿海罗源湾南岸下宫村设立红军总医院,下屿、鹤屿、辋川、官坂、莺头和今属罗源的北山、巽屿、外洋等苏区村落设立红军分院和伤病员临时安置点。广泛动员苏区的党团支部、区乡苏维埃政府、游击队、赤卫队、贫农团、妇联会、少先队、儿童团等,参与组织伤病员抢救抢运工作,安排军需给养,配合红军作战(包括殿后掩护和当向导)。8月14日凌晨,闽东(连罗)工农红军第13独立团配合先遣队胜利攻克罗源县城,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顺利进入闽东北上扫清了障碍。

  (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闽东游击区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国民党严重破坏后,连江中心县委独自继续领导连罗地区革命斗争。5月,连江县委派书记魏耿和妇女部长缪兰英赴福安找到福安中心县委书记叶飞等,提议两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独立自主地领导闽东革命斗争。6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两个中心县委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书记苏阿德,委员有林孝吉(连江)、叶飞、曾志等。从此,闽东苏区在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大大牵制和削弱了蒋介石从“绥靖”区调集嫡系部队在内的87、52、78、80、81师和新10师,以及福建省保安9团、11团、海军马尾要港司令部等国民党军事力量对中央红军的“围剿”,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8年1月下旬,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后吴琨),下辖3个营。原编入独立师三纵队连罗第7、9支队200多人,被编入新四军3支队6团2、3营,2月14日跟随叶飞等从屏南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从此,这支由闽东(含连罗)地区好儿男组成的新四军队伍(1300多名闽东将士),纵横驰骋于拯救民族危亡的沙场上,成为南方游击队改编新四军后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连江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从1926年4月建立党组织至1949年8月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连江,连江的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在长达23年漫长的民主革命历程中,连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闽东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连江苏区遭国民党军事“围剿”和残酷摧残。据不完全统计,革命苏区全村被摧残毁灭的有10个,被毁房屋3189间,被抢财产不计其数,被杀害和摧残致死5387人,有1514户被杀绝户,被抓丁的1350人。据连江县老区办1952年调查材料统计,全县苏区分布19个乡,其中老革命根据地村203个,革命基点村86个,参加革命户数为23237户,“五老”人员达8263人,现健在的尚有3674人。连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有登记确定的就达735名。

以上就是关于 连江---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本文链接:http://www.xmhspx.com/hw/history/17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CR15307966019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