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厦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厦门红培教育科技研究院),我基地依托福建各党校、高校、知名企业等教学资源,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400-8656256 / 13559230798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 红色历史

榕台经贸往来发展轨迹与思考

  福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现在台湾的福州籍人士有60万余人,榕台地缘、人缘关系源远流长。清代以前,台湾属福建省管辖。1683年日本侵犯台湾,福州人沈葆桢被指派为钦差大臣,带领船 舰前往台湾,驱走日军后,又购置机器开发台湾经济。福州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是两岸经贸交流的要津,福州与台湾经贸往来不论在五代,宋朝,不论在明清,还是当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结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榕台经贸发展中,福州人对台湾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榕台经贸往来发展轨迹与思考
  福州与台湾之间商业贸易活动,由来已久。历史学家连横,在他所著《台湾通史》卷一《开辟记》中指出∶“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审之口”。这就是说,闽台区域贸易,始自北宋,其交易口岸在北港(北港在澎湖东南面,又称笨港 或魁港)。近年来,台湾特别是澎湖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许多宋时大陆瓷器。其中有连江浦口的宋代印花青瓷残片,有闽侯县油窑的印花青瓷残片。福州宋代产品在台湾找到的大量的实物,足证历史学家连横的判断是准确的。而福州的陶瓷业,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烧制于北宋元旦五年(1082年)的两座“千佛陶塔”(现置于鼓山涌泉寺)。此塔高约7米,九层八角形,塔身雕刻有千名莲苑座佛。按我国大型佛塔,只有砖塔、石塔或木塔。而福州这样巨型精美的陶塔,在我国是罕见的。福州丰富而精湛的陶瓷产品,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福州还盛产荔枝、麻,造船业也很兴盛,这些都成了福州海上贸易受欢迎的商品。

  苏轼在所著《率高丽进贡状》中述及∶“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福州也一样,这是闽省(耕)地少粮缺人多的缘故。至明,朱元璋一生坚持“海禁”,严重阻碍海上交通及商贸活动的发展,但无法禁绝。边民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偷偷下海,导致走私贸易活动愈演愈烈。在台湾的交易地是淡水、鸡笼。至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迫于沿海商民的压力,采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建议,有限制地准贩东西二洋,允许私人经营海上航运、贸易。据台湾荷兰殖民当局《大员商馆日志》档案资料∶1636.11.17~1638.12.12,二年中有582艘运载的帆船,分别从厦门……海澄、福州启航赴台湾。
  清在明郑时期,对东南沿海的禁令,更甚于明朝。两岸物资交流,完全处于地下走私状态。统一台湾后,海禁被解除,福州与台湾商贸活动渐渐兴旺,并形成称作“郊”的商业组织。据黄叔警《台海使槎录》(卷二)记述∶福州运往台湾有大小杉料、干笋、香菇等,回时载米、饧、菽、豆、白糖、麦、番茄、鹿肉等。
  清政府在福建驻有重兵十万。所需要的军粮以及兵眷米谷,都是由台湾供应。历时近一个半世纪。除官运之外,清政府还允许台湾商贩运粮到福州、泉州两府销售,解决榕泉两地缺粮的问题。故台湾有“福建谷仓”之美称。其间,台湾偶发灾害,福建也拨粮支援。光绪六年(1880年),澎湖风灾,福建运粮2万石赈济。粮食交易,成了榕台两地贸易一大商品。

  煤也是台湾销往大陆的大宗商品。在光绪三年(1877年),台湾地方政府自行开发、销售煤炭。每年运至福州、厦门的煤炭,多者30~40万担,少者10余万担。除粮、煤之外,其他土特产交易也十分活跃。据《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记述∶在五口通商前,以往返闽台间为主要业务的横洋船,盛时不下千余只。可见当年两地贸易交流的兴旺。
  到了民国时期,榕台贸易往来有了发展,在两地贸易中,福州木材、茶销售台湾非常的多,福州著名茶庄何同泰,在台湾就设有分号.在台南、凤山及嘉义一带居民,有筑鱼养殖“目虱鱼”的习惯。而“目虱鱼”最好的饲料来自福州的茶籽饼 (俗称“茶丘”,即茶籽榨油后所剩之渣粕)。古田、闽清、侯官、永泰各县盛产茶丘,且质佳 ,集中福州后输往台湾,每年约有四五千担。此外,福州一些土特产如角梳、皮枕、全皮箱等,在台湾也是热销货。仅陈永盛皮枕鼎盛期(在1920~1930年之间),输台签约占总销售额40%左右。
  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一时期,两地贸易出现一个新特点,两地商家专做对岸生意或互设商店行站也不少。福州西乡人萧宗琳,在台湾开设“高雄楼”、“台南楼”两家第一流菜馆。福州的“瑞隆”、“陈成记”木行,专做木材输台生意。据民国23年调查,台湾人在福州开设的三星洋行(医疗器具及药品)、东泰公司(进出口商)、永和公司(煤炭贸易)、陈泰隆洋行(煤炭、海产、杂货)、大祥洋行(煤炭、海产)、开记洋行(钱庄)、昭惠公司(青果)、建昌五金行(机械、五金)、日月酒场、春和洋行(当铺)、合泰菁洋行(产地户)、南兴洋行(棉布、当馆)、瑞泰洋行(当馆)、宏昌洋行(酿造)、建兴锯柴厂(木商)、祥记锯柴厂(木商)等等,抗战后随着交通中断,两地贸易中断。
  抗战胜利后,榕台两地为修补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双方互助互援。1945年11月,基隆市长石延汉致电省文化教育∶“基隆重建须用木材甚多,过去大部均为福州运台”,拟以台湾特产如食糖等交换。省府批准3万株木材援台,1946年11月,农改处代福州茉莉花农,向台湾农林公司订购茉莉花苗150担,每担价款7万元。当时,民间商贸活动也十分活跃。1945年11月,福州招商局一呈文中称∶载货往来榕台之间,50~400吨机帆船共有140条艘。1947年11月,台湾银行总行营业部给中国银行福州支行电文称∶“台间贸易频繁,汇榕款项月达二三十亿。”足见两地贸易往来 的频繁。
                    
  1949年至1978年长达30年时间里,海峡两岸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福州作为海防前线,榕台间交往基本中断。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开始解冻,同在一个海域上生产作业的榕台渔民接触逐年增多,商贸活动首先在两地渔船民中间进行,台湾需要的商品主要是海产品、干果、中药材和酒类,台湾提供出口的主要家用小电器、塑料、服装等日用品。1981年以后,通过正式开放的台湾渔船停泊点,有关沿海县市成立了对台小额贸易专营公司,为前来进行贸易的台湾渔船提供服务,目前,福州已拥有8个对台小额贸易点,仅1997年对台小额贸易超过4000万美元。
  台商来榕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始于1984年11月,由台胞独资兴建“闽台商行”,注册资金120万美元。1986年元旦正式开业。

  1987年11月,台胞前往祖国大陆的大门一经打开,要求两岸经贸交流的势头锐不可挡。台湾厂商纷纷来榕考察市场与资源情况,洽谈投资兴办经济事业的络绎不绝。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福州市依据这一规定,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政策与办法,并成立“福州市台胞投资贸易服务中心”以“安全优惠、方便、灵活、配套、一条龙服务”为宗旨,竭诚为台商提供投资贸易的信息和咨询,介绍合作伙伴,组织经贸洽谈,帮助办理有关手续等服务。大大推动了台胞到福州投资的热潮。1988年,福州市共接待台商1200余人,洽谈项目300多项。当年办妥审批手续的有31项,协议台资额1175.14万美元,是1987年前总和的6.9倍。

  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作为全国4个台商投资区之一。该投资区凭借独特的近台的人文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为台商来榕投资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台商进区投资,发挥了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窗口作用,成为祖国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商开始成为福州第二大吸引外资的来源。截止2000年,全区累计审批合资企业178家,总投资13.38亿美元,协议台资10.9亿美元,合同外资5.63亿美元,注册资本5.96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出口创汇22.44亿美元。区内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项,已建成投产12家;产值超亿元8家,超千万元的28家。台湾大同集团、清禄鞋业、东和钢铁、顶新国际集团、翁财记等一批在岛内有声誉、有影响的大公司、大财团先后在区内“落户”,并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进区投资,创办协作厂,目前,台资成份已占福州开发区利用外资的50%以上。①   1997年4月30日,福州开辟了祖国大陆独有的对台海上试点直航线,往返于福州马尾港和台湾高雄港之间,突破了50多年来海峡两岸没有商船直接往来的僵局。到2000年,已营运约1200航次,中转集装箱约25万个。   近年来,福州按照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实验区”的构想,福州市加大与台湾产业衔接步伐。1997年9月8日,福州被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又为福州榕台交流增添了新的动力。按照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复精神,围绕实验区发展规划,试验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了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各类涉及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禽、食用菌等农业良种100多种,使实验区示范项目达到100项,总投资5000万美 元。实验区基本形成热带瓜果、名优蔬菜、珍稀花卉、畜禽养殖与加工、海珍品养殖等具有特色产业和高科技农业。2000年该区推出招商项目近200项,全年共签约内外资项目129项,总投资4.54亿美元,其中外资项目81项,总投资3.71亿美元;其中台资项目31项,协议台资4123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135万美元。②

  到2001年底,福州累计批准台企1500多家,合同台资30亿美元。③台商投资领域已由初始单一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向多领域拓展,呈全方位产业合作的态势 。目前,在榕的1500多家台商企业中,投资遍及农业、林业、工业、建筑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投资的技术含量逐步升级。台商来榕投资初期,主要以纺织、制鞋、塑料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近年来,转向投入电子、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精密仪器等高科技领域。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公司不但投资额大,而且产品技术定位高,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或市场所在国的技术标准和国际名牌商标,多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台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由初期平均每个单项几十万美元上升到目前的平均单项227万美元。其中,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50多家,投资者的层次逐步提高。一批财力雄厚、知名度高的大财团相继来榕投资兴业。裕隆集团、东帝士集团、大同集团等3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在福州投资后还通过带进配套项目、增资扩产等方式带动台资资金注入。尤其是一些台湾企业还联合了国际大型跨国企业来榕投资。如在台湾企业排名第四位的大同集团所属的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州投资设厂,第一期工程投资5500万美元,年产360万支单色显示管,产值5亿元。该公司占地30.55公顷,分四期开发建设,总投资达4.3亿美元,是全国目前已投产的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2000年,新批台商投资项目66个,合同台资9639万美元,福州国税5个特大税源企业中有3家是台资企业。④     20多年来,榕台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进口的主要品种为机械设备、化工原料及制品、五金制品、鞋类原料、化纤、棉纱布等,出口经营品种为棉、化纤布服装、小电器、小五金、塑料制品、鞋类半成品及水产品等。目前榕台两地贸易呈现以下特点∶两地转口间接贸易已成主流。在台湾当局所谓“直接不许、间接合法”的政策影响下,间接贸易成为两岸尤其是榕台贸易的主渠道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台转口贸易迅速发展。投资型贸易比重增大。在转口贸易中,尤以台资企业的投资型对台进口贸易占大头。由于福州市台资企业发展很快,大多数台商投资企业自带机械设备、技术、资金和原材料,并将相当部分的半成品、成品返销台湾或再由台湾转销国际市场,因此,投资型对台进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对台民间小额贸易日趋活跃。

  2000年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总值达9.49亿美元,其中进口8.37亿美 元,出口1.12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仍是对台进口主力军,总额达到5.44亿美元,占总值的64.99%,部分机电产品进口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显示器、阴极射线管、单片集成电路等占比例较大。由于关区内部分台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口设备增幅高达182.4%。⑤榕台经济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经济互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格局。
                     

  榕台经贸往来一千多年来的发展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第一,福州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州地区依山面海,有着1000多公里的海岸,台湾则是远离大陆的中国第一大岛海,隔开两地又紧连着两地,福州与台湾先民的交往,始自海上捕捞。台湾海峡,闽江口海域,历来是两地渔民同作业同生产活动,经贸往来场所。从宋至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可以说在台湾经济贸易发展中,福州对台经贸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实际看,除了福州崐也需要吸引包括台湾在内资金的外来资金加速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外,福州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台湾岛内厂商所瞩目的,将大陆及其福州作为其经济发展的腹地。即使台湾当局也无法漠视大陆特别是福州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福州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台湾正是依靠了大陆包括福州,才使 祖国这个宝岛更加美丽富饶起来。

 第二,发展榕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是福州与台湾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长期以来,榕台经贸往来不断,从而密切了彼此经济联系,商品交换是互利的,台湾依赖福州,福州也依赖台湾。调剂有无,互为补充,促进了彼此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榕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对榕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福州来讲,台商赴榕投资设厂,增加了福州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福州出口增长,台商所带来的先进生产管理与经营方式,也对本地厂商发挥了示范效应。对台湾而言,榕台经贸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更为明显,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榕台经贸关系发展加快了各自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福州而言,一方面,以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台资企业,对于福州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台资企业经营活动的逐渐本地化,与福州当地企业的合作有所扩大。对台湾而言,榕台经贸关系大大促进了岛内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80年中期以后,台湾进入战后以来最重要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期,由于在岛内失去生存空间的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在祖国大陆找到了第二春,从而使 岛内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岛内传统的中上游产业通过在祖国大陆盘活的下游产业得以继续发展。同时,台湾将有限资源更集中于建立新兴的信息电子产业,并很快使 其成为台湾的主导产业,较为顺利地完成产业阶段性升级。如今,两岸先后加入WTO,榕台经贸发展的内外环境已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为榕台经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榕台经贸交流将面临着无法自外于国际经贸交流的游戏规则,过去依赖单方面的优惠措施维系的发展模式将不得不调整,台商投资也将不会再单纯以劳力与土地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榕台经贸交流将会更多地受到全球产业潮流的影响,更加凸显出优势互补的投资特点。如果说过去20多年台商主要是以投资为主进行榕台经贸交流,那么今后在榕台经贸交流中,台商将更多地是利用其拥有的技术技能优势,推动榕台经贸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总之,发展榕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榕台人民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榕台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增进了榕台民众的共同利益,成为榕台关系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三,不断增强福州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福州在国际的地位,是今后发展榕台贸易往来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从台湾经济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和榕台经济互补性看,深化榕台经贸关系,拓宽榕台合作的领域,都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充实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建设持续发展,逐步缩小福州与台湾的经济差距,才能大力发展榕台经贸交流,吸引更多的台商到福州投资、经商。使他们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福州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可靠腹地,福州的经济建设促进了台湾经济继续发展,也才能使台湾人民深刻地感到只有两岸的统一才会给台湾人民带来利益。从而增强台湾民众对国家统一的向心力。

  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两岸贸易交流合作是祖国大陆的一贯主张。从七十年代末以来,在大陆的历次重要文告和政策性讲话中都贯穿着这一精神。早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呼吁海峡两岸能“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主张两岸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八项主张”中再次明确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这一主张高屋建瓴,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阐述了祖国大陆对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根本看法。1993年4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与台湾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首次会谈时,曾在“关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具体意见”中提出,海协可与台湾海基会共同筹开两岸民间的经济交流会议并形成稳定的制度,这个会议的宗旨为推动两岸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性质为得到授权的讨论实质问题的民间会议。可惜这一建设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而未能付诸实施。2002年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总书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两岸双方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愿意听取台湾各界人士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的意见和建议,共谋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钱副总理这一讲话,充分反映出祖国大陆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持续努力,再度引起了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也必将对榕台经贸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两岸同胞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离的。尽管在发展榕台合作交流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发展的总体趋势已不可逆转。祖国大陆生机勃勃的市场,对台商具有较强吸引力。福州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重要来源,在榕的1500多家台资企业与我市经济水乳交融,榕台试点直航的良性发展,奠定了榕台两地合作交往的坚实基础。我们坚信不管两岸关系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我们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贯彻执行中央、省、市鼓励台胞来大陆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榕台经贸就会不断上台阶、持续健康向前推进,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注 释∶
  ①、②、④、⑤、《福州年鉴》中国统计局出版,2001年第115、
  170页。 ③、福州市对台办提供数字,2002年8月23日。

以上就是关于 榕台经贸往来发展轨迹与思考 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建议,欢迎拨打本基地电话联系我们!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本文链接:http://www.xmhspx.com/hw/history/1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CR15307966019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